歷史淺讀作者:不胖先生
「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史記》中的這句話對張良的簡單描述,卻間接中國古代軍帳中的軍師蒙上了一股神奇的色彩。而在這些神機妙算的軍師之中,諸葛亮、劉伯溫絕對算得上佼佼者,民間甚至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天下劉伯溫」的佳話,但事實上,劉伯溫不管從能力還是名氣上說,都不如諸葛亮。
這個時候肯定有讀者會不明白了,為何劉伯溫不如諸葛亮,劉伯溫可是幫助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的開國功勛,而諸葛亮儘管鞠躬盡瘁,但是還是沒能幫助劉備一統天下,六出祁山耗盡蜀國家底,間接導致了蜀國的滅亡,這樣的孔明在民間的地位卻還在劉伯溫之上,難道是因為《三國演義》的影響過大嗎?
事實上,雖然諸葛亮經過小說、民間評書、影視作品等形式被不斷地神話,例如:「草船借箭」、「空城計」等等,但是劉伯溫同樣也在歷史中不斷被神話,例如「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燒餅歌」等等,但即使如此,劉伯溫的名氣還是差諸葛亮很多。小說、評書等藝術作品想要神話一個歷史人物,是需要一定的歷史根據或者說有一定的原型,不然就很難有說服力,諸葛亮、劉伯溫也是如此,而劉伯溫在民間的影響力遠遠比不上諸葛亮就是因為歷史中的劉伯溫確實不如諸葛亮,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證實這個觀點。
一、諸葛亮、劉伯溫在各自集團的作用眾所周知,劉備的創業史非常艱難,兵力少、武將少,連個根據地都沒有,到哪都不順心,先後投靠過公孫瓚、、呂布、袁紹、曹操、劉表等人,繞了一大圈,事業不僅沒有進入正軌,還差點破產了。歷史學者普遍認為劉備真正站住腳就是赤壁之戰後,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諸葛亮加入劉備集團才是促進三國鼎立的一個重要條件。
首先,諸葛亮加入劉備集團後,確定劉備集團的大方向:「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脩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又聯合吳國在赤壁大敗曹魏,後又取得戰略要地荊州,這些貢獻都是別人無法取代的。
但劉伯溫就不一樣了,加入朱元璋集團時,朱元璋已經成氣候,而且朱元璋手下已經猛將如雲,徐達、常遇春、李善長等等,劉伯溫只是當做隨軍參謀而已,雖然在建立大明政權的過程中,也有他的作用,但並不是不可替代,「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戰略方針也不是他提出的,李善長、朱升對大明的作用明顯比劉伯溫要高。二、從官職上看諸葛亮、劉伯溫的影響力諸葛亮27歲出山,作為劉備陣營的主要謀士為其出謀劃策,蜀國建立後,諸葛亮被封為丞相,主持朝政,而丞相的職務有多重要,毋庸置疑,劉備將諸葛亮封為丞相就是對諸葛亮所做出貢獻的認可。
劉禪繼位後,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朝中大小事務都由諸葛亮操辦,換一種角度說如果不是諸葛亮忠心耿耿,也許蜀國早就姓了諸葛了。
而劉伯溫就不一樣了,50歲才追隨朱元璋,為其出謀劃策,但是朱元璋陣營的參謀長應該是李善長,劉伯溫頂多就是一個隨軍參謀。明朝建立後,劉伯溫被封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御史中丞就是監督百官的職業,也就是現在的檢察機關,這個官位是很重要,但怎麼也不及丞相重要,太史令就是編纂史書的,古代史官很大程度上就是拍拍皇帝馬屁,最後審查的人還是皇帝,總之這兩個官位加一起都不如丞相重要,所以劉伯溫從官職上也比諸葛亮低一等。
如果說諸葛亮被封神,是因為《三國演義》,那麼劉伯溫被神話,一定程度上也是這群出書人造成的。明朝中期,書商們發掘出一個跟諸葛亮相似的IP,那就是劉基。於是大量跟劉基掛上名號的書籍出現在市場上,《白猿經風雨占候說》、《玉洞金書》、《注靈棋經》、《解皇極經世稽覽圖》、《奇門遁甲》、《三命奇談滴天髓》等等,甚至出現了明朝版的《三國演義》——《皇明英烈傳》,讓人佩服的是,這些書一經印刷都很暢銷,書中的軍師劉伯溫神機妙算、呼風喚雨、預知未來,簡直就是神仙下凡。大明皇帝看到民間把劉伯溫「封神」,也十分高興,說明太祖建立明朝是天命所歸。
到了清朝,反清勢力更是將劉伯溫神話得更加誇張,還幫劉伯溫寫了所謂的「燒餅歌」,就是為了鋪墊劉伯溫的預知能力,因為在書中也預言了清朝必亡。
然而就算民間對兩人如何神話,最終還是要有事實依據作為支撐,諸葛亮的貢獻擺在那邊,而劉伯溫的神話卻經常站不住腳跟,這可能也是劉伯溫的名氣超越不了諸葛亮的原因之一吧!
同樣以「神機妙算」著稱的軍師,為何劉伯溫名氣超越不了諸葛亮?
歷史淺讀作者:不胖先生
「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史記》中的這句話對張良的簡單描述,卻間接中國古代軍帳中的軍師蒙上了一股神奇的色彩。而在這些神機妙算的軍師之中,諸葛亮、劉伯溫絕對算得上佼佼者,民間甚至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天下劉伯溫」的佳話,但事實上,劉伯溫不管從能力還是名氣上說,都不如諸葛亮。
這個時候肯定有讀者會不明白了,為何劉伯溫不如諸葛亮,劉伯溫可是幫助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的開國功勛,而諸葛亮儘管鞠躬盡瘁,但是還是沒能幫助劉備一統天下,六出祁山耗盡蜀國家底,間接導致了蜀國的滅亡,這樣的孔明在民間的地位卻還在劉伯溫之上,難道是因為《三國演義》的影響過大嗎?
事實上,雖然諸葛亮經過小說、民間評書、影視作品等形式被不斷地神話,例如:「草船借箭」、「空城計」等等,但是劉伯溫同樣也在歷史中不斷被神話,例如「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燒餅歌」等等,但即使如此,劉伯溫的名氣還是差諸葛亮很多。小說、評書等藝術作品想要神話一個歷史人物,是需要一定的歷史根據或者說有一定的原型,不然就很難有說服力,諸葛亮、劉伯溫也是如此,而劉伯溫在民間的影響力遠遠比不上諸葛亮就是因為歷史中的劉伯溫確實不如諸葛亮,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證實這個觀點。
一、諸葛亮、劉伯溫在各自集團的作用
眾所周知,劉備的創業史非常艱難,兵力少、武將少,連個根據地都沒有,到哪都不順心,先後投靠過公孫瓚、、呂布、袁紹、曹操、劉表等人,繞了一大圈,事業不僅沒有進入正軌,還差點破產了。歷史學者普遍認為劉備真正站住腳就是赤壁之戰後,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諸葛亮加入劉備集團才是促進三國鼎立的一個重要條件。
首先,諸葛亮加入劉備集團後,確定劉備集團的大方向:「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脩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又聯合吳國在赤壁大敗曹魏,後又取得戰略要地荊州,這些貢獻都是別人無法取代的。
但劉伯溫就不一樣了,加入朱元璋集團時,朱元璋已經成氣候,而且朱元璋手下已經猛將如雲,徐達、常遇春、李善長等等,劉伯溫只是當做隨軍參謀而已,雖然在建立大明政權的過程中,也有他的作用,但並不是不可替代,「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戰略方針也不是他提出的,李善長、朱升對大明的作用明顯比劉伯溫要高。
二、從官職上看諸葛亮、劉伯溫的影響力
諸葛亮27歲出山,作為劉備陣營的主要謀士為其出謀劃策,蜀國建立後,諸葛亮被封為丞相,主持朝政,而丞相的職務有多重要,毋庸置疑,劉備將諸葛亮封為丞相就是對諸葛亮所做出貢獻的認可。
劉禪繼位後,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朝中大小事務都由諸葛亮操辦,換一種角度說如果不是諸葛亮忠心耿耿,也許蜀國早就姓了諸葛了。
而劉伯溫就不一樣了,50歲才追隨朱元璋,為其出謀劃策,但是朱元璋陣營的參謀長應該是李善長,劉伯溫頂多就是一個隨軍參謀。明朝建立後,劉伯溫被封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御史中丞就是監督百官的職業,也就是現在的檢察機關,這個官位是很重要,但怎麼也不及丞相重要,太史令就是編纂史書的,古代史官很大程度上就是拍拍皇帝馬屁,最後審查的人還是皇帝,總之這兩個官位加一起都不如丞相重要,所以劉伯溫從官職上也比諸葛亮低一等。
如果說諸葛亮被封神,是因為《三國演義》,那麼劉伯溫被神話,一定程度上也是這群出書人造成的。明朝中期,書商們發掘出一個跟諸葛亮相似的IP,那就是劉基。於是大量跟劉基掛上名號的書籍出現在市場上,《白猿經風雨占候說》、《玉洞金書》、《注靈棋經》、《解皇極經世稽覽圖》、《奇門遁甲》、《三命奇談滴天髓》等等,甚至出現了明朝版的《三國演義》——《皇明英烈傳》,讓人佩服的是,這些書一經印刷都很暢銷,書中的軍師劉伯溫神機妙算、呼風喚雨、預知未來,簡直就是神仙下凡。大明皇帝看到民間把劉伯溫「封神」,也十分高興,說明太祖建立明朝是天命所歸。
到了清朝,反清勢力更是將劉伯溫神話得更加誇張,還幫劉伯溫寫了所謂的「燒餅歌」,就是為了鋪墊劉伯溫的預知能力,因為在書中也預言了清朝必亡。
然而就算民間對兩人如何神話,最終還是要有事實依據作為支撐,諸葛亮的貢獻擺在那邊,而劉伯溫的神話卻經常站不住腳跟,這可能也是劉伯溫的名氣超越不了諸葛亮的原因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