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戰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由於德軍指揮上的盲目自信,導致保盧斯率領的第6集團軍陷於蘇軍的重重包圍之中,為了解救這支主力部隊,德軍以曼施坦因指揮的第11集團軍為核心專門組建了一支頓河集團軍群。但是,當曼施坦因前進到離保盧斯第6集團軍不到30公里的距離時,他的部隊再也動斷不得,最終眼巴巴的看著保盧斯兵敗投降。作為德軍統帥部特別倚重的一名戰將,曼施坦因為何沒有達到戰術目的呢?保盧斯的第6集團軍被困,曼施坦因負有很大的責任,組建頓河集團軍群是德軍對戰前預估不足的彌補,也是曼施坦因對自己當初盲目建議保盧斯固守的追責翻開二戰歷史,德軍第6集團軍的戰史並不怎麼輝煌,它從組建到滅亡僅僅30來個月,但它在德軍閃擊蘇聯的多次行動中承擔著步兵進攻的主力。由於第6集團軍先屬於德軍B集團軍群,後歸屬南方集團軍群,它的作戰軌跡基本都在莫斯科以南地區,到了斯大林格勒戰役時,第6集團軍的名字隨著保盧斯的投降而名揚天下。
但是,保盧斯指揮的德軍第6集團軍在斯大林格勒戰役初期,卻是可圈可點的,它不僅在進攻斯大林格勒中當排頭打頭陣,而且其進攻速度和戰果一度讓德軍統帥部得意忘形,以至把進攻的裝甲力量調到了A集團軍群,這為保盧斯的被圍埋下了伏筆。
第6集團軍的被圍是蘇軍發起「天王星行動」的主要目的,起初,德軍統帥部並不以為然,憑藉保盧斯的作戰經驗和幾個外圍集團軍的助攻,保盧斯想突圍易如反掌。尤其是當戈林承諾動用德國空軍提供空中支援和曼施坦因豪言德軍能成功佔領斯大林格勒後,德國元首才下決心命令保盧斯不準撤退,並特別組建了頓河集團軍群用以策應保盧斯。
但德軍輕視了蘇軍的天王星行動打擊規模,此役,德軍第4裝甲集團軍受到重創,羅馬尼亞第3集團軍幾近消亡,第4集團軍傷亡過半基本喪失作戰能力。如果保盧斯的第6集團軍再被殲滅,德軍的南方集團軍群就喪失了存在的意義。
也是在這個緊要關頭,曼施坦因既是對自己當初建議保盧斯固守斯大林格勒的擔責,也是對重新組建頓河集團軍群的信心提振,他以自己的第11集團軍為核心迅速組成集團軍群司令部,他從東向西展開進攻以策應保盧斯從東向西展開突圍行動。曼施坦因有心將第6集團軍救出包圍圈,保盧斯卻三次輕易放棄突圍的機會,這是戰場環境的安排也是保盧斯的性格使然實際上,自從保盧斯的第6集團軍被蘇軍圍困,他就開始在考慮自己的出路。作為曾經在德軍總參謀部任副總長的保盧斯,從業務角度講,他是個稱職的高參,無論是參與巴巴羅薩計劃的制訂還是對蘇德戰場形勢的把控,保盧斯都佔有一席的話語權。
但是,自從德軍統帥部對保盧斯委以重任,讓他肩挑第6集團軍指揮的重擔時,他就有些力不從心了。從紙上談兵到戰場實戰,雖然他經過法國戰役,也在總參謀部有過基層和機關經驗,但對於作戰指揮還顯得差點火候。基於此,當第6集團軍被蘇軍圍困以後,有三次機會讓他與突圍失之交臂。
第一次突圍時機是蘇軍對第6集團軍進行合圍時,蘇軍的包圍口袋還沒形成,保盧斯完全有機會放棄所佔的堡壘地區,並從此打開一條出路突出重圍,這是保盧斯最有希望也是最容易突圍出去的一次機會,但保盧斯因為猶豫不決和德軍統帥部的命令,特別是戈林和曼施坦因承諾可以對斯大林格勒提供支援,從而使保盧斯內心有了指望。
第二次突圍時機是曼施坦因頓河集團軍群的救援行動。應該說,曼施坦因在營救保盧斯這件事情上是用了心的,只是苦於頓河集團軍群缺乏有力的空中支援,德軍統帥部是想曼施坦因發揮戰場主動性能出現奇蹟,但他也無三頭六臂,並且還冒著被蘇軍圍殲的風險一直向斯大林格勒推進,其前鋒離保盧斯的部隊僅有30公里距離。但讓人奇怪的是,當曼施坦因命令保盧斯向他這個方向突圍以形成東西夾擊時,保盧斯卻以缺乏燃油為由拒絕了。
第三次機會不叫突圍,是蘇軍動員保盧斯戰場倒戈,但他卻表現出了寧死不屈的氣節,也拒絕了蘇軍的好意,決心一戰到底。但最終抵不住蘇軍的嚴重打擊和低迷的士氣以及飢餓和寒冷的侵襲,兵敗投降。
保盧斯第6集團軍的滅亡,既是德軍統帥部指揮反覆無常的犧牲品,也是曼施坦因等主戰派將領推波助瀾的結果縱觀二戰德軍入侵歐洲各國以及閃電戰的作戰基礎,除了德國元首瘋狂的稱帝野心外,其反覆無常的指揮和曼施坦因等主戰派的推波助瀾也有重要因素。
保盧斯作為二戰德軍在戰場首個投降的元帥,他內心對元首是忠心的,正是由於這份愚忠才使他不敢在戰場上自作主張,當第一次他想趁蘇軍對第6集團軍還沒合圍之前撤退戰場時,元首一口回絕了他的要求,以至在第二次曼施坦因要他迅速突圍和第三次蘇軍勸降時,他腦海中還有元首命令寧可戰死也不準撤退的影子,這是保盧斯的悲哀也是第6集團軍的不幸。
保盧斯是名職業軍人,參加過一戰,但由於戰績平平一直不被重用,直到1935年接替古德里安擔任機械化部隊司令魯茨的參謀長後,他才受到陸軍武裝部隊局的賴歇瑙的關注,從此平步青雲。1942年12月3日,也是在時任南方集團軍群司令的賴歇瑙推薦下,保盧斯才正式接管德軍第16集團軍的。
但是,保盧斯的猶豫性格和感恩的心不足以使他能指揮一支能征善戰的部隊,第16集團軍名義上是他掌管,實際上兵權卻在元首手上,加上曼施坦因等都將16集團軍作為進攻斯大林格勒的主力,寧可戰死也不準撤退最終成了保盧斯身上的一具枷鎖。直到耗盡最後一絲戰力後,保盧斯才失去了最後的希望,看清大勢已去投降了蘇軍。
通過上述分析看出,保盧斯並不是不願意與曼施坦因的救援部隊東西夾擊形成匯合,而是他已經精疲力竭再無戰鬥力可言。而對於曼施坦因的救援部隊來說,雖然前鋒離保盧斯的部隊只有30公里距離,但它同樣面臨空中支援不足和兵力分散以及側翼暴露的危險。對於曼施坦因來說,他出力了但沒有盡到全力,而對保盧斯來說,沒有撤退,是他從軍人的角度忠實地在執行統帥部的命令;投降蘇軍,是他從戰場形勢的判斷,依靠德軍的後援成了泡影,突圍再無希望。
更多資訊請關注島主說事,喜歡本文的讀者請點贊、收藏和分享一下吧!
參考資料:《二戰全史》《斯大林格勒戰役》
精彩推薦:
二戰斯大林格勒戰役,德軍離保盧斯只有30公里,為何沒有營救成功
在二戰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由於德軍指揮上的盲目自信,導致保盧斯率領的第6集團軍陷於蘇軍的重重包圍之中,為了解救這支主力部隊,德軍以曼施坦因指揮的第11集團軍為核心專門組建了一支頓河集團軍群。但是,當曼施坦因前進到離保盧斯第6集團軍不到30公里的距離時,他的部隊再也動斷不得,最終眼巴巴的看著保盧斯兵敗投降。作為德軍統帥部特別倚重的一名戰將,曼施坦因為何沒有達到戰術目的呢?
保盧斯的第6集團軍被困,曼施坦因負有很大的責任,組建頓河集團軍群是德軍對戰前預估不足的彌補,也是曼施坦因對自己當初盲目建議保盧斯固守的追責
翻開二戰歷史,德軍第6集團軍的戰史並不怎麼輝煌,它從組建到滅亡僅僅30來個月,但它在德軍閃擊蘇聯的多次行動中承擔著步兵進攻的主力。由於第6集團軍先屬於德軍B集團軍群,後歸屬南方集團軍群,它的作戰軌跡基本都在莫斯科以南地區,到了斯大林格勒戰役時,第6集團軍的名字隨著保盧斯的投降而名揚天下。
但是,保盧斯指揮的德軍第6集團軍在斯大林格勒戰役初期,卻是可圈可點的,它不僅在進攻斯大林格勒中當排頭打頭陣,而且其進攻速度和戰果一度讓德軍統帥部得意忘形,以至把進攻的裝甲力量調到了A集團軍群,這為保盧斯的被圍埋下了伏筆。
第6集團軍的被圍是蘇軍發起「天王星行動」的主要目的,起初,德軍統帥部並不以為然,憑藉保盧斯的作戰經驗和幾個外圍集團軍的助攻,保盧斯想突圍易如反掌。尤其是當戈林承諾動用德國空軍提供空中支援和曼施坦因豪言德軍能成功佔領斯大林格勒後,德國元首才下決心命令保盧斯不準撤退,並特別組建了頓河集團軍群用以策應保盧斯。
但德軍輕視了蘇軍的天王星行動打擊規模,此役,德軍第4裝甲集團軍受到重創,羅馬尼亞第3集團軍幾近消亡,第4集團軍傷亡過半基本喪失作戰能力。如果保盧斯的第6集團軍再被殲滅,德軍的南方集團軍群就喪失了存在的意義。
也是在這個緊要關頭,曼施坦因既是對自己當初建議保盧斯固守斯大林格勒的擔責,也是對重新組建頓河集團軍群的信心提振,他以自己的第11集團軍為核心迅速組成集團軍群司令部,他從東向西展開進攻以策應保盧斯從東向西展開突圍行動。
曼施坦因有心將第6集團軍救出包圍圈,保盧斯卻三次輕易放棄突圍的機會,這是戰場環境的安排也是保盧斯的性格使然
實際上,自從保盧斯的第6集團軍被蘇軍圍困,他就開始在考慮自己的出路。作為曾經在德軍總參謀部任副總長的保盧斯,從業務角度講,他是個稱職的高參,無論是參與巴巴羅薩計劃的制訂還是對蘇德戰場形勢的把控,保盧斯都佔有一席的話語權。
但是,自從德軍統帥部對保盧斯委以重任,讓他肩挑第6集團軍指揮的重擔時,他就有些力不從心了。從紙上談兵到戰場實戰,雖然他經過法國戰役,也在總參謀部有過基層和機關經驗,但對於作戰指揮還顯得差點火候。基於此,當第6集團軍被蘇軍圍困以後,有三次機會讓他與突圍失之交臂。
第一次突圍時機是蘇軍對第6集團軍進行合圍時,蘇軍的包圍口袋還沒形成,保盧斯完全有機會放棄所佔的堡壘地區,並從此打開一條出路突出重圍,這是保盧斯最有希望也是最容易突圍出去的一次機會,但保盧斯因為猶豫不決和德軍統帥部的命令,特別是戈林和曼施坦因承諾可以對斯大林格勒提供支援,從而使保盧斯內心有了指望。
第二次突圍時機是曼施坦因頓河集團軍群的救援行動。應該說,曼施坦因在營救保盧斯這件事情上是用了心的,只是苦於頓河集團軍群缺乏有力的空中支援,德軍統帥部是想曼施坦因發揮戰場主動性能出現奇蹟,但他也無三頭六臂,並且還冒著被蘇軍圍殲的風險一直向斯大林格勒推進,其前鋒離保盧斯的部隊僅有30公里距離。但讓人奇怪的是,當曼施坦因命令保盧斯向他這個方向突圍以形成東西夾擊時,保盧斯卻以缺乏燃油為由拒絕了。
第三次機會不叫突圍,是蘇軍動員保盧斯戰場倒戈,但他卻表現出了寧死不屈的氣節,也拒絕了蘇軍的好意,決心一戰到底。但最終抵不住蘇軍的嚴重打擊和低迷的士氣以及飢餓和寒冷的侵襲,兵敗投降。
保盧斯第6集團軍的滅亡,既是德軍統帥部指揮反覆無常的犧牲品,也是曼施坦因等主戰派將領推波助瀾的結果
縱觀二戰德軍入侵歐洲各國以及閃電戰的作戰基礎,除了德國元首瘋狂的稱帝野心外,其反覆無常的指揮和曼施坦因等主戰派的推波助瀾也有重要因素。
保盧斯作為二戰德軍在戰場首個投降的元帥,他內心對元首是忠心的,正是由於這份愚忠才使他不敢在戰場上自作主張,當第一次他想趁蘇軍對第6集團軍還沒合圍之前撤退戰場時,元首一口回絕了他的要求,以至在第二次曼施坦因要他迅速突圍和第三次蘇軍勸降時,他腦海中還有元首命令寧可戰死也不準撤退的影子,這是保盧斯的悲哀也是第6集團軍的不幸。
保盧斯是名職業軍人,參加過一戰,但由於戰績平平一直不被重用,直到1935年接替古德里安擔任機械化部隊司令魯茨的參謀長後,他才受到陸軍武裝部隊局的賴歇瑙的關注,從此平步青雲。1942年12月3日,也是在時任南方集團軍群司令的賴歇瑙推薦下,保盧斯才正式接管德軍第16集團軍的。
但是,保盧斯的猶豫性格和感恩的心不足以使他能指揮一支能征善戰的部隊,第16集團軍名義上是他掌管,實際上兵權卻在元首手上,加上曼施坦因等都將16集團軍作為進攻斯大林格勒的主力,寧可戰死也不準撤退最終成了保盧斯身上的一具枷鎖。直到耗盡最後一絲戰力後,保盧斯才失去了最後的希望,看清大勢已去投降了蘇軍。
通過上述分析看出,保盧斯並不是不願意與曼施坦因的救援部隊東西夾擊形成匯合,而是他已經精疲力竭再無戰鬥力可言。而對於曼施坦因的救援部隊來說,雖然前鋒離保盧斯的部隊只有30公里距離,但它同樣面臨空中支援不足和兵力分散以及側翼暴露的危險。對於曼施坦因來說,他出力了但沒有盡到全力,而對保盧斯來說,沒有撤退,是他從軍人的角度忠實地在執行統帥部的命令;投降蘇軍,是他從戰場形勢的判斷,依靠德軍的後援成了泡影,突圍再無希望。
更多資訊請關注島主說事,喜歡本文的讀者請點贊、收藏和分享一下吧!
參考資料:《二戰全史》《斯大林格勒戰役》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