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收穫的季節,家裡都會很忙,大人都要去幹活,家裡只有小孩子,然後我就要領著一群小娃娃做飯,等著大人們忙完回來可是直接吃飯。接下來是我跟外甥女之間的對話:
「要不要幫小姨一起做飯呀?」
「做飯?我太小了,做不了。」
「好吧,那你可以幫我個忙嗎?幫我把籃子里的黃色的葉子摘掉好不好?」
「這個簡單,我很快就弄好了。」
於是外甥女就興緻勃勃的去摘菜葉了,摘完拿給我我看「真棒!你去幫小姨收拾下桌子吧,馬上吃飯了!」孩子很愉快的就接受了,一頓飯下來,孩子幫了不少忙,等大人們回來,我外甥女就很自豪的跟她姥姥說今天做飯了,最後都在誇外甥女真棒。而當我晚上做飯的時候,外甥女就主動過來幫忙了。
其實孩子的心思很簡單,只要用對方法,孩子很樂意就跟著你的思想走,然後養成你想讓孩子養成的好習慣。《中庸》中有一句話說的很好「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就是無論做什麼都要有準備。教育孩子也是一樣的,父母想要教育好孩子,就需要做好準備,找到合適的方法,否則只能起到反效果。一、為什麼你越是鞭策,孩子越是不用功呢?最近朋友心情不是很好,問她怎麼了,說自己孩子最近一次的考試成績下滑了好幾名,朋友對兒子的要求很高,不僅要讓孩子學習第一,還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在孩子成績下滑之後,朋友非常生氣,覺得自己的兒子對不起自己對他的信任,而且自己的努力也白費了,回到家後就對兒子大罵了一通。孩子很委屈的告訴朋友說「我已經很努力去滿足你的要求了,為什麼你的要求總是要那麼高呢?」可是在朋友看來,孩子根本就是沒有努力,這只是在為自己的成績下滑找借口。
為什麼朋友的教育目的達不到呢?明明只是個很簡單就能解決的問題,結果弄得兩個人都不開心,這就是朋友的方法用錯了。《荀子·勸學》中有雲「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所謂胖子要一口一口的吃,成績要一點一點的加,習慣要一天一天的養,否則只會讓孩子朝著相反的方向發展。
1. 孩子容易產生逆反心理
家長給孩子定的目標太高,孩子就容易產生這目標太高,我完不成的心理。在家長眼裡,自己定的目標並不是很高,覺得孩子肯定能完成,完全沒有站在孩子的思想去考慮孩子的問題。孩子就只能默默接受然後為這個目標付出努力,最後沒有完成目標,覺得父母會看在自己非常努力的份上不會責怪自己,結果父母眼中沒有完成目標就是沒有努力,自己所有的努力都付之東流了,孩子就會覺得自己被騙了。從此以後孩子很容易產生逆反心理,對家長定的目標視而不見,一種你定你的,我該怎麼樣怎麼樣的態度來和家長對著干。家長就會覺得孩子的叛逆就是不聽話,於是一場家庭大戰就拉開了序幕。
2. 剝奪了孩子的主動權
孩子需要做什麼怎麼做都被自己父母安排的明明白白的,完全喪失了主動的選擇權,也沒有「討價還價」的權利。當孩子喪失了主動權的時候,就失去了為之努力的興趣,面對自己沒有興趣的目標,無論看著孩子再怎麼努力都是無用功,結果都是不理想的。你給孩子定下的目標一上來就是終點目標,孩子就會望而卻步,不敢邁出第一步。所以家長要適當的給孩子一定的選擇權,孩子有了選擇權,就會很樂意去完成自己定下的目標。比如期末考試你要讓孩子一下子考第一名,你覺自己孩子有這個天分,但是孩子並不這樣認為,孩子或許會和你討價還價,說先進步多少名,家長這時候完全可以順著孩子的坡走下來,孩子沒有這麼大的壓力,就會很容易完成目標,或許還會超額完成。
相信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家長都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建議家長不要逼迫孩子,可以從「登門檻效應入手」。二、什麼是「登門檻效應」「登門檻效應」是從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弗里德曼和弗雷瑟做的「無壓力的屈從——登門檻技術」的實驗中提出的。實驗分為A組和B組,A組隨機訪問一些家庭主婦,要求她們在自己窗戶上掛一個小牌子,她們同意後,過一段時間,再要求她們在庭院里放一個又大又丑的牌子,結果有超過半數的家庭主婦同意了。B組隨機訪問另外一些家庭主婦,直接提出在庭院里放一個又大又丑的牌子,結果只有不足20%的家庭主婦同意。心理學家認為,在一般情況下,人們都不願接受較高較難的要求,因為它費時費力又難以成功,相反,人們卻樂於接受較小的、較易完成的要求,在實現了較小的要求後,人們才慢慢地接受較大的要求,這就是「登門檻效應」對人的影響。
為了方便理解,我們先來看一個故事:
從前有個小和尚跟著師父學武藝,可是師父除了一群小豬之外就什麼都沒有交給他。寺廟的門前有一條小河,每天早上小和尚都要抱著一頭頭小豬跳過河,傍晚再抱回來。後來小和尚在不知不覺中就練就了卓越的臂力和輕工。原來小豬一天天在長大,因此小和尚的臂力也在不斷地增長,他這才明白師父的用意。老和尚就是用「登門檻效應」讓小和尚練就了一身本領。
「登門檻效應」在家庭教育中也同樣的適用,想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可以先從它最容易接受的事情入手,一點點的增加要求,時間長了孩子的好習慣自然就形成了。三、家長善用「登門檻效應」,引導孩子是關鍵四歲的女兒每次玩玩具的時候總是喜歡把玩具弄一地,然後每次都是我收拾,一次下班太累不想收拾玩具,就想著讓女兒自己收拾,女兒卻說「收拾完具太麻煩了,如果能只玩玩具不收拾就好了。」我覺得女兒的這種想法非常危險,就決定要培養她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習慣「你想的真美,這種情況只會發生在遊樂場,這樣吧,如果你今天收拾了一個玩具,明天就可以玩兩個玩具,如果一個也不收拾,明天就只能玩一個玩具。」女兒很開心的說「太好了,我一個也不收拾了。」忽然有一種很大的挫敗感,但是為了教育孩子自己收拾自己的東西還是要有些忍耐力的。第二天,女兒就只玩一個玩具沒剛開始還好,沒過多久就有些無聊了,到了晚上,我說「你要不試試收拾一個玩具?」女兒點點頭,右手拿了一個,但又覺得左手空空的,於是又拿了一個,後來覺得自己可以抱的更多,於是沒一會功夫就收拾完了。
看吧,孩子在家長的引誘下是很容易就做好自己的事情的。因此,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一方面要注意反思自己,另一方面嘗試使用「登門檻效應」,引導孩子做事情。
1. 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
一般家長想要孩子做什麼就直接以命令的語氣告訴孩子,收拾你必須做什麼,然後用做不好會有什麼不好的後果來威脅孩子,導致孩子被迫去接受去做。孩子做的不開心,你看的也不開心,然後就會抓住孩子一丁點的不足訓斥孩子。這就是家長的教育方式有問題,做父母的為什麼不換一種方式來讓孩子快樂的去做自己該做的事情呢。家長可以站在和孩子平等的角度去和孩子說話,這樣孩子就比容易接受。
2. 利用「登門檻效應」引導孩子做事情
巨大的建築,總是由一木一石疊起來的,我們可何妨做做這一木一石呢?我時常做些零碎的事,就是為此。——魯迅
生活中很多事情都可以運用「登門檻效應」,家長要善於運用這個效應來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以讓孩子早起為例,如果家長直接給孩子說讓孩子每天提前一個小時起床,孩子肯定會不願意,而且還會坐點什麼抵觸,但是如果換種說法,給孩子說讓孩子提前五分鐘起床,五分鐘是個很短的時間,對於孩子來說很容易接受,過一段時間在提出提前十分總起床,孩子就會覺得並沒有什麼做不到的。俗話說的好「一口吃不成個胖子」,孩子也是,習慣不是一天就養成的,孩子需要家長的督促,需要家長的誘導。家長也要注意方法,循序漸進的誘導是孩子最容易接受的方式,也是見效最快的一種方式。
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要給孩子定下太高的目標,目標太高容易讓孩子覺得有壓力,自然就覺得自己會完不成,也就無法達到家長的要求。因此對於孩子家長還是要從小事坐起,先確立個小目標,然後慢慢地制定更大的目標,這樣會容易接受,目標也會更容易達成。
孩子總是達不到要求?「鞭策」不如引導,家長試試「登門檻效應」
每年收穫的季節,家裡都會很忙,大人都要去幹活,家裡只有小孩子,然後我就要領著一群小娃娃做飯,等著大人們忙完回來可是直接吃飯。接下來是我跟外甥女之間的對話:
「要不要幫小姨一起做飯呀?」
「做飯?我太小了,做不了。」
「好吧,那你可以幫我個忙嗎?幫我把籃子里的黃色的葉子摘掉好不好?」
「這個簡單,我很快就弄好了。」
於是外甥女就興緻勃勃的去摘菜葉了,摘完拿給我我看「真棒!你去幫小姨收拾下桌子吧,馬上吃飯了!」孩子很愉快的就接受了,一頓飯下來,孩子幫了不少忙,等大人們回來,我外甥女就很自豪的跟她姥姥說今天做飯了,最後都在誇外甥女真棒。而當我晚上做飯的時候,外甥女就主動過來幫忙了。
其實孩子的心思很簡單,只要用對方法,孩子很樂意就跟著你的思想走,然後養成你想讓孩子養成的好習慣。《中庸》中有一句話說的很好「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就是無論做什麼都要有準備。教育孩子也是一樣的,父母想要教育好孩子,就需要做好準備,找到合適的方法,否則只能起到反效果。
一、為什麼你越是鞭策,孩子越是不用功呢?
最近朋友心情不是很好,問她怎麼了,說自己孩子最近一次的考試成績下滑了好幾名,朋友對兒子的要求很高,不僅要讓孩子學習第一,還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在孩子成績下滑之後,朋友非常生氣,覺得自己的兒子對不起自己對他的信任,而且自己的努力也白費了,回到家後就對兒子大罵了一通。孩子很委屈的告訴朋友說「我已經很努力去滿足你的要求了,為什麼你的要求總是要那麼高呢?」可是在朋友看來,孩子根本就是沒有努力,這只是在為自己的成績下滑找借口。
為什麼朋友的教育目的達不到呢?明明只是個很簡單就能解決的問題,結果弄得兩個人都不開心,這就是朋友的方法用錯了。《荀子·勸學》中有雲「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所謂胖子要一口一口的吃,成績要一點一點的加,習慣要一天一天的養,否則只會讓孩子朝著相反的方向發展。
1. 孩子容易產生逆反心理
家長給孩子定的目標太高,孩子就容易產生這目標太高,我完不成的心理。在家長眼裡,自己定的目標並不是很高,覺得孩子肯定能完成,完全沒有站在孩子的思想去考慮孩子的問題。孩子就只能默默接受然後為這個目標付出努力,最後沒有完成目標,覺得父母會看在自己非常努力的份上不會責怪自己,結果父母眼中沒有完成目標就是沒有努力,自己所有的努力都付之東流了,孩子就會覺得自己被騙了。從此以後孩子很容易產生逆反心理,對家長定的目標視而不見,一種你定你的,我該怎麼樣怎麼樣的態度來和家長對著干。家長就會覺得孩子的叛逆就是不聽話,於是一場家庭大戰就拉開了序幕。
2. 剝奪了孩子的主動權
孩子需要做什麼怎麼做都被自己父母安排的明明白白的,完全喪失了主動的選擇權,也沒有「討價還價」的權利。當孩子喪失了主動權的時候,就失去了為之努力的興趣,面對自己沒有興趣的目標,無論看著孩子再怎麼努力都是無用功,結果都是不理想的。你給孩子定下的目標一上來就是終點目標,孩子就會望而卻步,不敢邁出第一步。所以家長要適當的給孩子一定的選擇權,孩子有了選擇權,就會很樂意去完成自己定下的目標。比如期末考試你要讓孩子一下子考第一名,你覺自己孩子有這個天分,但是孩子並不這樣認為,孩子或許會和你討價還價,說先進步多少名,家長這時候完全可以順著孩子的坡走下來,孩子沒有這麼大的壓力,就會很容易完成目標,或許還會超額完成。
相信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家長都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建議家長不要逼迫孩子,可以從「登門檻效應入手」。
二、什麼是「登門檻效應」
「登門檻效應」是從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弗里德曼和弗雷瑟做的「無壓力的屈從——登門檻技術」的實驗中提出的。實驗分為A組和B組,A組隨機訪問一些家庭主婦,要求她們在自己窗戶上掛一個小牌子,她們同意後,過一段時間,再要求她們在庭院里放一個又大又丑的牌子,結果有超過半數的家庭主婦同意了。B組隨機訪問另外一些家庭主婦,直接提出在庭院里放一個又大又丑的牌子,結果只有不足20%的家庭主婦同意。心理學家認為,在一般情況下,人們都不願接受較高較難的要求,因為它費時費力又難以成功,相反,人們卻樂於接受較小的、較易完成的要求,在實現了較小的要求後,人們才慢慢地接受較大的要求,這就是「登門檻效應」對人的影響。
為了方便理解,我們先來看一個故事:
從前有個小和尚跟著師父學武藝,可是師父除了一群小豬之外就什麼都沒有交給他。寺廟的門前有一條小河,每天早上小和尚都要抱著一頭頭小豬跳過河,傍晚再抱回來。後來小和尚在不知不覺中就練就了卓越的臂力和輕工。原來小豬一天天在長大,因此小和尚的臂力也在不斷地增長,他這才明白師父的用意。老和尚就是用「登門檻效應」讓小和尚練就了一身本領。
「登門檻效應」在家庭教育中也同樣的適用,想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可以先從它最容易接受的事情入手,一點點的增加要求,時間長了孩子的好習慣自然就形成了。
三、家長善用「登門檻效應」,引導孩子是關鍵
四歲的女兒每次玩玩具的時候總是喜歡把玩具弄一地,然後每次都是我收拾,一次下班太累不想收拾玩具,就想著讓女兒自己收拾,女兒卻說「收拾完具太麻煩了,如果能只玩玩具不收拾就好了。」我覺得女兒的這種想法非常危險,就決定要培養她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習慣「你想的真美,這種情況只會發生在遊樂場,這樣吧,如果你今天收拾了一個玩具,明天就可以玩兩個玩具,如果一個也不收拾,明天就只能玩一個玩具。」女兒很開心的說「太好了,我一個也不收拾了。」忽然有一種很大的挫敗感,但是為了教育孩子自己收拾自己的東西還是要有些忍耐力的。第二天,女兒就只玩一個玩具沒剛開始還好,沒過多久就有些無聊了,到了晚上,我說「你要不試試收拾一個玩具?」女兒點點頭,右手拿了一個,但又覺得左手空空的,於是又拿了一個,後來覺得自己可以抱的更多,於是沒一會功夫就收拾完了。
看吧,孩子在家長的引誘下是很容易就做好自己的事情的。因此,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一方面要注意反思自己,另一方面嘗試使用「登門檻效應」,引導孩子做事情。
1. 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
一般家長想要孩子做什麼就直接以命令的語氣告訴孩子,收拾你必須做什麼,然後用做不好會有什麼不好的後果來威脅孩子,導致孩子被迫去接受去做。孩子做的不開心,你看的也不開心,然後就會抓住孩子一丁點的不足訓斥孩子。這就是家長的教育方式有問題,做父母的為什麼不換一種方式來讓孩子快樂的去做自己該做的事情呢。家長可以站在和孩子平等的角度去和孩子說話,這樣孩子就比容易接受。
2. 利用「登門檻效應」引導孩子做事情
巨大的建築,總是由一木一石疊起來的,我們可何妨做做這一木一石呢?我時常做些零碎的事,就是為此。——魯迅
生活中很多事情都可以運用「登門檻效應」,家長要善於運用這個效應來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以讓孩子早起為例,如果家長直接給孩子說讓孩子每天提前一個小時起床,孩子肯定會不願意,而且還會坐點什麼抵觸,但是如果換種說法,給孩子說讓孩子提前五分鐘起床,五分鐘是個很短的時間,對於孩子來說很容易接受,過一段時間在提出提前十分總起床,孩子就會覺得並沒有什麼做不到的。俗話說的好「一口吃不成個胖子」,孩子也是,習慣不是一天就養成的,孩子需要家長的督促,需要家長的誘導。家長也要注意方法,循序漸進的誘導是孩子最容易接受的方式,也是見效最快的一種方式。
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要給孩子定下太高的目標,目標太高容易讓孩子覺得有壓力,自然就覺得自己會完不成,也就無法達到家長的要求。因此對於孩子家長還是要從小事坐起,先確立個小目標,然後慢慢地制定更大的目標,這樣會容易接受,目標也會更容易達成。